新闻通讯

学术前沿 | 太优秀!深大人又取得好成绩!

:2021/04/20

生命律动,研究不断。深大创新,前进不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近深大取得的优秀科研成绩吧!

一、文化产业研究院周建新教授

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近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示,我校获得一项资助,立项数位居广东省高校第三。项目获得者为我校文化产业研究院周建新教授,课题名称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路径和协同机制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将被认定为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自2011年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突破以来,深圳大学已连续11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迄今共获得重大项目19项,立项总数位居广东高校前列。

二、我校获批两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近日,教育部国际司公布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动态调整结果,我校“港澳及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试点)”获批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填补了我校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方面的空白,说明我校在国别和区域研究方面进入了国家队。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旨在加强中国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为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政策措施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咨询、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2021年初,教育部国际司组织开展了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动态调整,我校积极申报,取得了可喜成果。

深圳大学作为深圳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集中力量开展好港澳和相关问题研究,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建议,是深圳大学社科研究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学校高度重视区域与国别研究建设工作,已建设有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城市治理研究院、印度研究中心、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荷兰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重点机构,在经济特区、港澳研究、印度研究、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研究等方面取得多方面成绩,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篇咨政成果获中央领导批示,相关平台已成为我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加强高水平新型智库建设,也是我校“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重点内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批后,必将进一步促进我校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我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地缘优势、历史积淀优势,开展以港澳问题为核心的国别和区域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我校社科研究的整体质量。在中央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校将大力支持建设好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使其成为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港澳及相关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新型智库,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服务国家核心战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发展,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我校获批2021年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近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公布2021年度“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名单。深圳大学正式获批,并被授予“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称号。我校成为本年度全国50所获批高校之一。

该基地项目于2020年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首次发起,面向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和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高校组织申报。获批高校在国际组织运营、全球治理等领域开展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组织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实训,以期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宽广国际视野、符合国际组织岗位基本要求的国际化人才。

2021年3月,我校根据学科特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由国际交流与合作部牵头,党政办、校团委、教务部、研究生院、学科办、学生部等部门联合,重点依托外国语学院,联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高等研究院、管理学院、传播学院、金融科技学院(南特商学院)、法学院等单位组织申报。

与此同时,外国语学院联合相关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发布“深圳大学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课程”通知,全校共有近500名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热报。4月2日,外国语学院组织承担线上考试,确定168名学生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学习,为将来进入国际组织实习或工作打下基础,这标志着深圳大学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正式启动。

该基地成功获批,为我校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治理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

四、管理学院牛奔教授入选中英

“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近日,管理学院牛奔教授成功入选中国工程院与英国皇家工程院联合开展的“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全国仅有10名学者入选。“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是实施中英两国政府联合科学创新基金(英方称牛顿基金)框架下的合作,该项目由英国皇家工程院举办,英国皇家工程院是英国的学术荣誉性机构,于1976年成立,是英国工程学界的最高学会。英国皇家工程院是由工程科技各领域的专家组成,致力于将各领域最杰出的工程科技专家组织起来促进科学、艺术和工程科技的繁荣。项目此前已经成功举办五期,每年中英双方将联合选拔10名左右中国优秀学者参加研修。

牛奔教授现任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系主任、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双创教育中心副主任。牛奔教授已连续3年获教育部“港澳与内地师生交流计划”支持,主持多项相关课题,加强了与港澳台三地高校在人才培养、研究交流、产学共建等方面的合作。本次牛奔教授入选中英“创新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为管理学院的AACSB商学院认证等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推动力,拓展了我校师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有助于提升深圳大学和管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五、我校多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从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排名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领域,囊括共约16万名来自各领域的著名科学家。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19)和 “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

我校谢和平院士、李清泉教授、张学记教授等29名学者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涉及7个学科领域、15个子学科领域及校内12个学院(部),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入选学者最多(5人)。我校入选学者数量居中国入选机构第40位,与42所双一流高校相比,排在第31位。

我校共有17个学院(部)111名学者入选“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涉及11个学科领域,30个子学科领域,其中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入选学者最多(17人)。我校入选学者数量居中国入选机构第30位,与42所双一流高校相比,排在第26位。

六、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屈军乐、宋军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

近日,深圳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中心屈军乐、宋军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JCR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27.398)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ntimony Nanopolyhedrons with Tunable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 for Highly Effective Photoacoustic-Imaging-Guided Synergistic Photothermal/Immunotherapy”的研究论文。陈钰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宋军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锑(Sb)是一种典型的第五主族半金属,屈军乐、宋军教授课题组,近两年围绕Sb的光电特性开展了深入丰富的研究,自2018年来已经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十篇。

近日,研究团队拓展了该材料在等离子体光热疗法中的应用。研究团队通过采用一种有效的配体引导生长的策略成功制备了具有超高光热转换效率、良好光热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的Sb纳米多面体(Sb-NPHs)。并且实验成功地观察到了不同形貌对Sb-NPHs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的调制效应。当Sb-NPHs的共振频率与激发波长(808nm)匹配良好时,Sb-NPHs在保持良好光热稳定性的同时,具有光热转换效率高达62.1%,明显高于大多数报道的光热剂。此外,通过将1-甲基-d-色氨酸负载在聚乙二醇化的Sb-NPHs上,进一步构建基于Sb-NPHs的多功能纳米药物,能用于对体内肿瘤高效光声成像引导下的光热/免疫协同治疗。这项工作可以促进Sb-NPHs和其他半金属纳米材料LSPR性质的进一步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拓展Sb为代表的半金属在肿瘤治疗和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空间。

除上述成果外,深圳大学生物光子学研究中心近一年来围绕先进光学成像方法,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开展了深入而又丰富的研究,在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Small等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代表性工作包括:

(1)面向活细胞超分辨成像应用,研究团队结合荧光寿命相位图分析对采集的荧光信号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损耗功率较低且波长蓝移的情况下,有效滤除再激发背景噪声,在提升图像分辨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成像信噪比,这一结果有望促进受激辐射耗散(STED)超分辨成像在活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相应研究结果发表在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0.655)Laser & Photonics Reviews(14(3): 1900352, 2020)上,博士研究生陈越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屈军乐和宋军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2)研究团队通过将癌细胞细胞膜融合到聚合物内核上,成功设计了生物仿生纳米体系(BNPs),其表现出良好的药物装载效率,在近红外光激励下能实现光激活的药物快速释放,并通过协同的化疗和光疗作用诱导了肿瘤细胞的焦亡,这一功能进一步诱导了机体的系统性抗肿瘤免疫,成功抑制了原位实体肿瘤和转移性肿瘤的生长。建议的BNPs提供了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光激活的癌细胞焦亡通用平台,为实体肿瘤的免疫治疗打开了新的治疗窗口。相关工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0.317)Biomaterials(254: 120142, 2020)上,赵鹏飞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屈军乐和宋军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3)研究团队设计了核壳结构的稀土掺杂纳米颗粒(RENP),可以获得高效率高稳定性的第二近红外窗口(NIR II)发射,且纳米颗粒最外层包覆二氧化锰,可作为核磁成像的造影剂。探针可以支持NIR II和核磁双模态成像,进而引导实现对小鼠肿瘤精准的光动力(PDT)治疗。最重要的是研究团队设计的RENP纳米光敏剂同时具有808 nm光响应和pH刺激响应。包覆在纳米光敏剂外层的二氧化锰在肿瘤微酸性条件还能分解产生氧气,从而实现了一种自供氧的光动力疗法。相关工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0.317)Biomaterials(254: 120142, 2020)上,王丹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屈军乐和宋军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4)介孔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肿瘤治疗平台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细胞传递效率仍不尽如人意。研究团队采用有机硅烷辅助的各向异性自组装方法,成功制备了力学性能可调的卵黄壳结构偏心介孔有机二氧化硅(YEMO)纳米复合材料。证明了通过控制介孔骨架的结构参数、交联度和反应转速能实现精确控制YEMO力学性能的可行性,并证明通过这种应力控制,可以大幅提高介孔纳米材料的载药效率,并实现可控释放。相关工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1.459)Small(16(7): 1906028, 2020)上,陈钰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屈军乐和宋军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5)研究团队运用水热法一步合成了Bi2Ga4O9:Cr (BGOC) 纳米颗粒,其中Cr3+掺杂在BGOC发光纳米颗粒中作为发光中心发射波长位于800 nm处的第一生物成像窗口,而其中Bi3+作为CT造影剂的关键元素,进而可实现近红外长余辉发光和CT双模式成像。纳米颗粒经紫外光体外照射注入肿瘤后能实现对体内外的肿瘤细胞持续30分钟以上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成像。且CT成像的时候,X射线照射可对纳米粒子长余辉发射再蓄能,实现了双模式成像效果的协同促进。相关工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0.652)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406: 126008, 2021)上,李金磊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屈军乐和宋军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6)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具有良好光热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的R837-OVA-PEG-MnFe2O4 纳米颗粒用于热/核磁成像引导下的乳腺癌光热/免疫联合精准治疗。纳米颗粒能在体外有效激活DC细胞,且光热治疗可有效地促进成熟DC细胞和活化T细胞的产生,导致肿瘤消融并提高小鼠生存率。研究提出的成像引导下的光热免疫复合治疗策略,对改善晚期癌症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相关工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10.652)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396: 125239, 2020)上,周本青博士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屈军乐和宋军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以上研究成果受到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深圳市学科布局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1)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100039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3343?via%3Dihub

(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3884?via%3Dihub

(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2961220303343?via%3Dihub

(5)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smll.201906028

(6)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0321367?via%3Dihub

(7)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5894720312316?via%3D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