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

“铿锵奋进的脚步,续写春天的故事”——看硬核科技、品人文气息,中央及省市二十余家媒体近五十记者来我校参观采访

:2021/04/03

3月31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铿锵奋进的脚步 续写春天的故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活动启动第二日走进深圳大学。由来自中央、省、市级二十余家媒体的近五十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实地参观了解了我校的硬核科技、人文科技跨界融合、党群建设等建设成果和特色工作。

该活动于3月30日启动,深圳大学校园参观采访是启动仪式深圳分会场的活动之一。31日上午11时许,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清泉在粤海校区时光广场迎接采访团的到来,致简短的欢迎辞后,这位“网红”书记校长立刻被记者们团团围住。李清泉对多年来关心和支持深圳大学发展建设的媒体表示感谢,并回答了媒体记者关于深圳大学对外交流、学校规划、人事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提问。他表示,深大是深圳市投资创办的大学,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共同成长;深圳大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深圳这座城市的支持,而深大毕业的学子也大都投入到深圳这座城市建设中,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当前,深圳大学正在制定学校的“十四五”规划,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不断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质量和类型,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以更好满足深圳“双区”建设发展中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面向未来,深圳大学将继续伴随特区成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使采访团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我校的发展建设,学校精心设计了AB两条路线,安排讲解员详细讲解,并准备了学校介绍资料、校园文创礼品等。采访团在学校宣传部的带领下“兵分两路”,背着“深大书包”,乘坐“荔园巴士”,踏上了深大的“艺术科技”线路和“硬核科技”线路。

回望特区大学的成长足迹:脚踏实地 自强不息

校园参观采访的第一站,采访团来到位于档案馆一楼的校史馆。在这里,记者们随着纵横交错的时间轴,沿着深圳大学的办学精神主线,参观了“发展沿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党的建设”“校园文化”“国际合作”“办学条件”“校友风采”“发展展望”等11个展区,并观看了关于深圳大学的纪录片,通过听解说、看实物和多媒体方式,全面了解深圳大学的创办发展历程和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成长足迹。

在参观过程中,记者们被一些见证深大历史的老照片吸引,从中看到了岁月中积淀的深大历史和深大传承的精神文化。南方网记者许萌萌为深圳大学校史馆点赞:“校史馆将深圳大学成长的过程记录下来,每张老照片后面都有许多故事,十分宝贵。”她表示,深大依托于“双区”战略,成为一所具有独特优势的高校,“在深圳大学读书,一定是一件光荣而自豪的事。”央广网记者夏燕则表示,让她感触最深的是“深圳大学与深圳这座城市是紧紧相连的”,她说,“深大的骨子里带有创新精神,深圳为深圳大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深圳大学又为深圳乃至全国培养了诸多人才,两者是同步发展的,深大真的是‘长’在特区里的。”

硬核科技:成果丰硕 助推发展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发展的“一体两翼”。近年来深圳大学的科研水平强劲提升,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展现了特区大学的力量与担当,因此“硬核科技”线路颇受采访团关注。一间间专业实验室、一个个制作精良的模型,、一台台尖端的设备、一串串神奇的代码……都吸引了全场记者的目光和赞叹。

“二维材料光电科技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从事二维材料光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领域为数不多的专业实验室之一。”在教育部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微纳光电子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范滇元亲自为记者们讲述该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情况。他认为,新材料产业必将成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中国应该在二维材料领域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强强联合。为此,我校先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2016年底实验室获教育部评审认定并立项建设。跟随范滇元院士的步伐,记者们了解到深大科研人的工作日常。“深圳大学拥有很棒的资源,学校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引进了包括院士在内的许多人才,对年轻大学而言是十分难得的事情。”人民网广东频道记者李申表示。

在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陈国良与记者们畅谈甚欢。作为广东省高校大数据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该实验室提供的AI战疫技术在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该实验室以研发建设“高性能大数据计算平台”为核心任务与目标,拟沿着大数据关键技术攻关、大数据核心系统研发、大数据典型应用案例设计、大数据成果应用示范、大数据产业孵化的建设为主线,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体系的大数据技术成果、高端人才团队、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我国领先的大数据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基地。陈国良院士带领记者们参观了其团队自主研制的芯片。提到芯片,他满怀深情地说:“作为一名中国人,要做出国产的好东西为祖国服务。我用国产的芯片,造我们自己的高性能计算机。”这句话引发了在场记者们的巨大共鸣。南财网记者郑玮表示,陈国良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龙芯CPU的国产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及教学实验仪器,是首个应用国产芯片的高性能计算机的缩小版,对降低教学成本很有帮助,“这也让我们对中国计算机芯片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随后,记者们戴着安全帽走进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了解学院丰硕的科研成果,体会“夯土筑诚,砺木至真”的深大土木精神。“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如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确保其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问题。”该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的带领下,在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完善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测与安全控制、结构工程全寿命设计与性能保障、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管理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向。今年2月,陈湘生院士还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与大家分享了地铁建造的故事。

在教育部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我国光电子学最著名的院士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光电子学研究所原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原院长牛憨笨的故事,打动了在场的许多记者。1999年,牛憨笨带领一个科研团队来到深圳大学,成为深圳市的第一位院士。教育部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由牛憨笨院士于2002年创建,依托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建立了显微分析、超快诊断技术等十多个工艺实验室,发展了生命健康光纤传感技术、超快诊断技术、生物光子学、视觉成像与图像处理等主要研究方向,对深圳特区乃至全国的原创性研究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参观过程中,军事网的记者问到:“这些研究可以应用到军事上吗?”该院教授王义平表示,实验室的许多研究方向都与国家战略武器和核聚变能源研究密切相关,“除此之外,还有应用到航天航空上的技术研究,这些都在国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经济网记者胡晓晶不时向教授们提问交流,她表示:“我是理工科专业出身,对实验室的一系列研究十分感兴趣,所以听得很认真,深大的科研环境非常好,成果也令人惊喜。”

参观完数个实验室的深圳广电壹深圳记者单舒然兴奋地说:“一天内能走访这么多高精尖的实验室,和两位院士面对面交流,深大太‘硬核’了!”

跨界融合:文化引领,科技赋能

区别于“硬核科技”,参观“艺术科技”线路的记者们则体会到了深圳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与新兴科技跨界融合的“混搭”特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综合化发展,“跨学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大势所趋。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圳大学制定了《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区大学文化。学校坚持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运用跨界创新的思维方式,探索出“科技+金融”“科技+艺术”的交叉学科建设道路。

在深圳大学微众金融科技实验室,记者们被一个个电子屏幕吸引了目光。微众金融科技实验室由微众银行捐建,是微众银行与深圳大学共建金融科技学院、携手建设金融科技学科的具体举措之一,于2020年10月投入教学科研。实验室充分结合微众银行金融科技的创新优势、深圳大学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科研优势以及学界和业界优秀伙伴的优势,紧密追踪金融科技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及应用,加速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大力培养金融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构建行业与专业联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实验室负责人向记者们介绍,微众金融科技实验室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丰富全球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通过探索金融创新方案,优化金融服务价值体系,从而进一步服务湾区建设乃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研发的成果会影响业界吗?”记者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问题。负责人表示,目前实验室正处于校企合作的阶段,需要依托企业的帮助,“我们的目标是能够在未来影响金融业界的发展。”

不仅是“科技+金融”,“科技+艺术”同样也能擦出亮眼的火花。在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一件件诞生于上世纪乃至一百多年前的“老物件”,如同恢复新生般展现在记者们的眼前。实验室负责人介绍:“我们可以对陈旧破损的艺术品进行修复或再生,同时运用多种技术对艺术品所蕴藏的微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进而了解艺术品背后的信息。”2017年11月,深圳大学和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共同发起成立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入探索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间的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实验室成立至今四年不到的时间里,已发起包括艺术品指纹信息研究、艺术品修复与创意设计、数字经济研究、沉浸式数字场景应用、创新创业跨界交流分享在内的多项跨学科研究和教学项目,初步建立起涵盖艺术学、设计学、化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机械控制学、经济学等在内的跨学科总体格局。“艺术品具有三重密码,一是文化信息,包括作者创作的原因,创作的年代等;二是颜料等元素信息,三是图像信息,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锁定一件艺术品的档案密码,这可以应用到艺术品的见证、流通等方向。”记者们一边听取负责人的介绍,一边观赏研究室内的艺术品,遇到喜欢的艺术品便驻足欣赏,拿出手机拍照留念,不时发出赞叹,现场气氛活跃,仿佛置身艺术展览会之中。

党群共融:红色港湾 精准服务

“大家注意到我们前台的工作人员都穿着蓝色或黄色的马甲,他们不是学校老师或工作人员,全部是在校大学生。团队完全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运营。”正值建党100周年,记者们颇为关注高校党群建设,在深圳大学党群服务中心详细参观,了解其发展历程、团队概况、党建业务等。

2006年,深圳大学首先创立了学生事务中心,打造集事务办理、业务咨询为一体的一站式学生服务平台;2017年,学校成立深圳大学党群服务中心,在国内高校中为首创。党群服务中心以“凝聚党心、服务师生”为目标,通过党员示范岗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举办“书记下午茶”“校长午餐会”“每月一席谈”等特色活动,搭建领导干部与师生群众沟通的平台,探索党建育人工作的新模式。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还向记者们分享了校长午餐会中的一些小细节:“有一次一位来自北方的同学在午餐会中提到,馒头对于北方人来说等同于‘饭’,可是学校食堂很少供应馒头。校长听到后立马表示会引进蒸馒头的设备,保证北方的同学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馒头!”现场发出了一阵欢快的笑声。深圳特区报记者王雯赞叹道:“同学们的需求能得到回应是十分幸福的事,深大好有爱啊,这些制度特别好,提高了同学们的幸福指数。”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罗俊彦表示,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方式参与党群服务中心的日常事务,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让同学们提前体验职业生活,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非常棒。”